在全面打贏脫貧攻堅戰中,山陰縣深入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和全國扶貧開發工作會議精神,大力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認真落實“摘帽不摘責任、摘帽不摘政策、摘帽不摘幫扶、摘帽不摘監管”的工作要求,團結帶領全縣廣大干部群眾齊心協力、真抓實干,創新“五種模式”,抓重點、補短板、強弱項助推脫貧攻堅,走出了一條精準脫貧的便捷路。
“責任+監督”模式,提供組織保障
全縣時刻繃緊“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這根弦,將脫貧攻堅工作列為中心工作之一,不斷提高認識、壓實責任,成立了脫貧攻堅領導組,組建了駐村工作隊。兩委干部及第一書記直接與貧困戶對接,簽訂了《脫貧攻堅幫扶責任書》。全縣堅持把紀律和規矩挺在前面,對脫貧領域不正之風和腐敗問題“零容忍”,對脫貧工作的各項政策落實及專項資金使用情況進行全程監督,建立了脫貧領域項目專項臺賬,對專項資金的撥入、撥出、使用等情況及時掌握,并不定期開展專項巡察。全縣上下形成了團結一心干事業、齊心協力抓脫貧的工作局面,為全面打贏脫貧攻堅戰提供了堅實的組織保障。
“資金+理財”模式,強化集中管理
全縣堅持合理規范運作,嚴守使用程序,強化集中管理。一是發揮農業公司和合作社投融資作用,將部分扶貧資金委托山西鑫霏農業開發有限公司和駿寶宸專業合作社經營,采取保本保底收益方式,按委托資金的5%至10%收益,所得收益按不低于70%歸貧困戶,用于產業發展。剩余部分歸村集體,用于公益事業。扶貧資金的經營期為兩年,期滿后本金返還村委會,歸村集體所有。二是將部分專項資金用于購置農機具和生產資料,為貧困戶免費耕種和發放。三是將剩余資金用于貧困村水、電、路、網、文化設施、醫療衛生等村容村貌整治項目。
“基地+貧困戶”模式,促進增產增收
全縣以打造萬畝小雜糧基地建設項目為龍頭,強力帶動脫貧致富。一是以滲水地膜旱地高產谷子為主打項目,創新了旱地變“水地”的現代農業種植新模式。以縣岱岳鎮為例,全鎮去年共種植滲水地膜旱地高產谷子5700畝,其中貧困村種植1960畝,非貧困村種植3740畝,人均可收入達到3400多元;二是種植地膜覆蓋黑豆1500畝和桃薯3號優質馬鈴薯500畝,人均增收均達到了1800多元。全縣通過“基地+貧困戶”模式,調整了農業產業結構,有力地促進了貧困戶增產增收。
“培訓+派遣”模式,拓寬增收渠道
全縣以貧困群眾增收為核心,創新“培訓+派遣”就業途徑,增加就業崗位,加快精準脫貧步伐,讓有勞動能力的貧困人口有活干、能掙錢、早脫貧。一是優先聘用貧困勞動力從事公益林管護員和村級衛生保潔員。二是依托朔州佳麗職業培訓學校和眾福緣手工藝編織合作社,由公司發放編織材料,培訓部分貧困人口掌握手工藝編織技術,后按成本價的1.5倍回收成品。三是依托鑫霏和駿寶宸公司重要渠道,優先吸納安頓周邊有勞動能力的貧困戶到企業作業。四是主動積極聯系全縣范圍內的幫扶企業優先雇傭貧困戶勞動力。全縣通過“培訓+派遣”模式,拓寬了貧困戶的增收渠道,在精準脫貧上亮出了實招、見到了真效。
“互聯網+訂單”模式,鞏固脫貧成果
全縣依托山西鑫霏農業開發有限公司電子商務平臺,實施小雜糧訂單農業,實現了農產品網上銷售。對貧困戶的小雜糧以高于市場價包銷,解決了賣糧難的問題。全縣在推進脫貧攻堅工作的過程中,深入挖掘傳統農業優勢潛能。通過規?;庸?、優質品牌孵化、電子商務經銷,助推全縣產業結構轉型升級,形成了“產-加-銷”一體化的整體發展格局,充分帶動了縣域經濟發展和全縣群眾增收,為鞏固脫貧攻堅成果,奪取脫貧攻堅戰全面勝利奠定了堅實的經濟產業基礎。
脫貧攻堅是一場必須打贏的戰役,責任重大,使命光榮。山陰縣有信心、有能力、有辦法鞏固好脫貧攻堅取得的成果,為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書寫“山陰答卷”,用優異的脫貧攻堅成果迎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和朔州建市30周年。(作者:呂建全 武麗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