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山陰縣按照中央、省、市決策部署,以建檔立卡貧困戶為基礎,以實施“一村一品一主體”產業和建立“五有”產業脫貧機制為主要抓手,圍繞優質雜糧、道地中藥材、優質牧草、特色蔬菜等特色產業,著力發展增收項目,精心培育帶動主體,不斷推進特色產業精準脫貧工作。
明確目標任務,為特色產業脫貧“指路導向”
山陰縣緊緊圍繞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這條主線,大力實施“一村一品一主體”產業脫貧項目,努力實現經營主體不漏村、產業脫貧不漏戶、精準脫貧不漏人的目標。
“一村一品一主體”產業脫貧。全縣以貧困村為基礎,以貧困戶為重點,充分依托新型經營主體,以投資入股、流轉土地入企打工等方式,著力實施了雜糧擴量提質項目、優質特色蔬菜開發項目、中藥材規范化種植項目、糧改飼草牧業發展項目、食用菌開發加工五大特色產業脫貧項目,輻射帶動貧困村有產業、貧困戶有增收產業項目,累計帶動1830余戶、4800余人實現了增收脫貧。
光伏產業脫貧。全縣實施了村級光伏電站脫貧項目,全面完成上級批復的村級光伏電站建設,推進下喇叭鄉織女泉村、吳馬營鄉西短川村100KW電站并網發電。實施了屋頂分布式光伏項目,新建并推進了下喇叭鄉凍牛坡村180KW戶用光伏項目。項目的落地,累計帶動了貧困戶220戶、560人脫貧增收。
旅游產業脫貧。全縣抓住省、市加快推進旅游文化產業發展的戰略機遇,推進旅游產業機制體制改革,以市場需求為導向,以廣武、桑干河濕地、饅頭山、千佛寺、化悲巖寺等特色旅游資源為支撐,開發鄉村旅游,支持旅游公路沿線發展以大接杏、草莓、油桃等特色農產品采摘為主的生態休閑旅游產業。整合行業部門資源,利用省級切塊扶貧資金,抓好旅游基礎設施建設。鼓勵各類資本參與旅游開發,開展旅游經營管理和服務技能培訓,有計劃地帶動貧困戶參與到鄉村旅游產業中,不斷增加貧困戶收入。
電商產業脫貧。全縣不斷加快“互聯網+農業”發展步伐,支持“百匯農珍”農產品電子商務運營中心建設,擴大“雁門香”、“桑干河”等小米品牌的知名度,拓寬農產品銷售渠道。農產品線上銷售額突破1000萬元,輻射帶動貧困戶和鞏固期內貧困戶增收致富。
強化政府主導,為特色產業脫貧“保駕護航”
為切實保障特色產業脫貧行動,全面提升貧困村的產業競爭力,提高貧困農戶的組織化程度和產業收益,山陰縣突出政府主導作用,制定了《山陰縣“十三五”特色產業精準脫貧規劃》和《山陰縣推進“一村一品一主體”產業脫貧實施意見》,明確了特色產業脫貧總體要求、重點任務和保障措施等??h脫貧攻堅領導小組制定了《山陰縣特色產業脫貧工作方案和行動計劃》,明確了責任單位及其工作任務;成立了由分管副縣長任組長,縣農委、縣扶貧辦負責人任副組長,財政、畜牧、林業、農機、各銀行及鄉鎮負責人為成員的“一村一品一主體”產業脫貧工作領導組,為全縣扎實推進產業脫貧工作提供了堅強的組織保證。
聚焦增收項目,為特色產業脫貧“添油點盞”
全縣按照“一村一品一主體,一戶一策全覆蓋”的產業脫貧要求,結合本地實際,統籌貧困屬性、產業資源、脫貧資金等要素,從區域產業發展、鄉村產業發展、貧困戶產業幫扶三個方面,認真做好產業脫貧規劃,科學合理布局增收項目,確保特色產業增收項目既符合實際,又利于長遠發展,扎實推進全縣特色產業精準脫貧工作。
優質雜糧項目。全縣積極與省、市相關部門聯系,爭取到了特色農業扶貧“滲水地膜谷子穴播技術示范推廣項目”,主要在貧困人口集中的鄉村實施,在吳馬營鄉閆家窯、黃草梁、馬家河、西短川、前榆林、南屯6個村積極發展種植旱地谷子,成為了貧困人口脫貧的主導產業,累計帶動貧困戶860戶、2300人脫貧。
道地中藥材規范化種植項目。全縣優選板藍根為退耕還藥的主推品種,在玉井、吳馬營、馬營、下喇叭山區四個鄉鎮發展中藥材種植。其中吳馬營鄉通過“公司十基地十農戶”的模式在后榆林、西短川、黃草梁、馬家河等村種植中藥材,帶動貧困戶90余戶脫貧增收。
優質特色蔬菜產業開發項目。全縣按照特色化、規?;?、品牌化的原則,在張家莊鄉、馬營莊鄉、后所鄉發展優質特色蔬菜種植。后所鄉以調順蔬菜交易市場和郭喜蔬菜加工廠為帶動主體種植青椒。重點依托山西宇昊蘑菇食用菌加工企業,吸納貧困戶入股或入企打工就業,不斷引導貧困人口從事食用菌種植生產。
糧改飼草牧業發展項目。全縣緊緊抓住糧改飼試點縣和雁門關農牧交錯帶結構調整先行區的政策機遇,充分發揮山陰奶牛養殖優勢,按照“調優結構、以畜定草、草畜結合、以草促牧、以牧富民”的發展思路,大力實施優質牧草種植工程,糧經飼比例達到64:10: 26,建立了穩定帶動貧困群眾增收脫貧的“一縣一業”。
突出主體帶動,為特色產業脫貧“錦上添花”
全縣大力扶持產業脫貧新型經營主體,著力推進產業脫貧組織創新模式,逐步建立了資產收益脫貧機制,發展農村股份合作制經濟,推動合作經濟組織、貧困戶與企業建立緊密與半緊密的利益聯結機制,通過合作經營、自主經營、委托經營等模式形成利益共同體,積極探索出了一條“資產變股權、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東、收益有分紅”的增加財產性收入新渠道,增強了貧困戶持續穩定脫貧能力,助推特色產業脫貧工作向縱深推進。一是開展了財政專項脫貧資金資產收益脫貧試點工作,在玉井、合盛堡、下喇叭等鄉鎮選擇信譽良好、實力雄厚、產業規模大、有盈利能力的古城乳業、華夏煤業、泰和牧業、驛澤等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作為資產資金收益脫貧的實施主體,注入財政脫貧項目資金,通過折股量化,采取“保底收益”方式,使貧困戶獲益。二是積極推進政府、銀行、實施主體、貧困戶、保險“五位一體”的財政金融脫貧政策,通過入股分紅、土地流轉、入企打工等方式,引導龍頭企業參與特色產業脫貧。
作者:呂建全 武麗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