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陰縣作為全省農業大縣和畜牧強縣,按照穩糧增收、提質增效的總要求,緊扣“全省特色農產品加工”和“雁門關生態畜牧核心區”兩大基地建設契機,深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結合全縣發展農業的優勢,重點實施了“五大工程”,走出了一條“穩糧、擴飼、強牧、富民”的農牧一體化發展道路。
一是實施糧食高產創建工程
山陰縣作為全省農業大縣和畜牧強縣,堅持穩糧增收、提質增效的目標,按照“一年起步、三年初見成效、五年基本建成”的有機旱作農業發展思路,以發展功能農業為引領,加快產業結構調整步伐,統籌三大區域產業發展布局,堅持“肥、水、土、種、技、機”六大要素綜合施策,突出抓好技術創新和集成應用,著力完善了有機旱作農業技術體系。
全縣加快構建了以農戶家庭經營為基礎、合作與聯合為紐帶、社會化服務為支撐的立體式復合型農業經營體系,推動有機旱作農業向集約化、專業化、組織化、社會化方向發展。實施了農業綜合開發工程、京津風沙源治理水利水保工程和桑干河灌區農田灌溉末級渠系配套工程,土地和水利條件不斷改善,具有地方特色的有機旱作技術體系初步建立,主要農產品供給能力和農業生產質量效益有較大提升,特色產業發展取得顯著成效。
二是實施產業崛起工程
山陰縣把產業扶貧定位于扶貧工作的首要環節,在綜合考慮當地資源優勢、產業基礎、市場需求、技術支撐等因素的基礎上,制定出臺了《山陰縣“十三五”特色產業精準扶貧規劃》,明確提出把雜糧提質增效作為產業扶貧的重要抓手。為了盡快走出廣種薄收、靠天吃飯的歷史性困境,實現貧困群眾早日脫貧致富的夙愿,全縣通過采取“走出去、請進來”的辦法,與山西省農科院的科研團隊合作,在全縣推廣種植滲水地膜旱地谷子。從2015年開始,山陰縣累計投入2500多萬元,大力支持這一產業的發展,通過市場引導技術支撐等服務環節的配套,雜糧種植面積達25.89萬畝,占到總播面積的28%;雜糧總產量1.2億斤,占糧食總產量的21%。其中,種植滲水地膜旱地谷子6萬畝,產量達5000萬斤,種植戶增收近6400萬元,戶均增收達1500元以上。
產業崛起是基礎,品牌打造作支撐。全縣緊緊抓住“省級出口雜糧質量安全示范區”的大好發展機遇,著力打造了一批特色農產品知名品牌?!鞍賲R農珍”加入了山西省小米產業聯盟,“雁門香”、“桑干河”等雜糧品牌走出國門,鑫邦燕麥、惠民小雜糧等農產品取得生態原產地認證,黃花梁“塞外火山土”富硒小米已通過國家認證,被中國公信網評為全國“優秀產品”。
三是實施草牧產業振興工程
山陰是奶牛大縣,全縣奶牛養殖業的發展從上世紀七十年代開始,歷屆縣委、縣政府一任接一任,不斷調整畜牧業發展思路和戰略,走出了一條以農養牧以牧促農、種養加循環發展路子,實現了區域化布局、集約化經營、園區化養殖的現代乳畜業發展新格局,形成了全省獨具特色的“一縣一品”支柱產業。經過四十年的發展,全縣奶?,F已覆蓋到川區9個鄉鎮160個行政村,奶牛養殖戶達到了11186戶。目前,全縣奶牛養殖規模占到全市的一半、全省的四分之一,在華北地區縣級奶牛飼養量處于領先水平。
為了進一步加強農產品加工企業與種植戶的生產銷售無縫隙對接,全縣著力構建一二三產業交叉融合的現代農業產業體系,打造全國北方農牧交錯帶核心示范區,重點加強與首農集團的合作,利用國內大型農業企業的品牌和技術優勢,把山陰發展成為首都綠色農產品的供應基地。同時,依托本地雜糧優勢吸納輻射周邊地區的雜糧種植,集中打造一批全鏈條產業化開發項目,把小雜糧做成草牧產業振興工程。
四是實施設施農業提質增效工程
山陰縣設施農業的發展起步比較晚。2009年全縣開始集中連片推進現代設施農業的建設,先后解決了農村土地流轉、建設資金不足、農民觀念滯后等一系列問題,突破了思想解放技術攻關、市場拓展等制約瓶頸,協調金融部門和創新財政貼息擔保5000萬元,高標準、高起點、高質量建成了占地1萬多畝的各類大棚8200座,主要種植品種包括蔬菜、果品、食用菌、苗木等,實現了當年種植、當年收益的預期目標,大幅增加了農民收入,為全縣農業轉型開辟了一條新途徑,全縣設施農業連續三年榮獲省政府的表彰,進入全省20強縣。
為了進一步促進設施農業轉型升級、提質增效,作為加快農業現代化建設的重要抓手和促進農業調結構、轉方式的優先領域,全縣積極引導煤炭企業轉型投資設施農業項目,中煤華昱投資2.63億元建成了北周莊現代農業示范園區,成為工業反哺農業的一個典型范例。山西宇昊蘑菇種植有限公司,于2012年興建,主要種植雙孢菇,項目總投資5億元,建設規模為3萬噸,成為黑轉綠的一個典型代表。目前,日產雙孢菇30多噸。在設施農業產業發展上,調結構、提品質、拓市場,農民種植的青尖椒每畝達到8000-10000元,棚內架豆收益每畝突破10000元。
五是實施農業產業化提升工程
為了進一步加快發展特色產業和農產品加工業,壯大產業規模,做強龍頭企業,延伸產業鏈,全縣持續增強龍頭企業帶動能力,圍繞重點產業,形成了兩條特色農業產業循環鏈條,形成了引領行業發展的“甲級隊”和“排頭兵”。
在“玉米種植—奶牛養殖—乳制品加工”產業鏈中,全縣玉米種植面積每年在50萬畝左右,玉米基本全部用于飼喂奶牛,提高了玉米的產品附加值。古城乳業集團是這條產業鏈上的龍頭企業,是山西省最大的乳制品加工企業,現有資產4.8億元,下設6個加工分廠,日加工原料奶200噸,生產乳制品5大系列80多個品種。
在“雜糧種植—生產加工—電商銷售”產業鏈中,全縣雜糧種植面積達到25.89萬畝。其中,滲水地膜旱地谷子達到6萬畝,高粱2萬多畝,積極引進推廣晉谷21號優良品種,支持鑫霏農業、惠牧源、惠民、玉龍土特產等農產品加工企業。其中,鑫霏農業公司已完成1萬噸的谷子倉儲庫一座、日烘干能力200噸的烘干塔一座、新上日加工能力100噸的小米生產線一條等設施建設;與谷子種植戶簽訂協議1萬多畝,通過“百匯農珍”互聯網每月銷售雜糧200-300萬元?;菝褶r業專業合作社建成了300噸原糧倉儲及配套建設項目,年加工倉儲能力將達到3000噸,年加工粗糧、小米、玉米渣三大系列20多個品種。同時,全縣加快推進了岱岳供銷、晨雨專業合作社聯合社電商信息平臺建設力度,實現了全縣特色農產品“互聯網+”的新業態。
作者:呂建全?武麗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