絢爛的六月,走進綠意盎然、生機勃勃的山陰縣,田野飄香,農民歡笑。黃花梁上,一株株谷子幼苗正在茁壯成長,書寫著“中國富硒小米之鄉”的現代農業傳奇;農副產品手工加工合作社里,飛針走線繡香包,人人臉上綻放著幸福的笑容;扶貧車間里,伴隨著機器的嗡嗡聲,工人們在流水線上忙碌地生產作業,奏響了一支支小康“進行曲”;廣武長城國家文化公園項目積極推動,美麗鄉村游如火如荼……
山陰縣委、縣政府緊緊圍繞中央和省委、市委鄉村振興工作總體部署,以大力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以轉變農業發展方式為主線,堅持扶優扶強,提高農副產品加工產業化經營水平,促進了農副產品加工企業轉型升級、創新發展,帶動了廣大群眾增加收入、勤勞致富,形成了利益聯結、形式多樣的農副產品加工合作機制,全縣在奔小康路上踏出了更加鏗鏘的足音。
抓典型,增強示范引領“轉窮觀”
山陰縣吳馬營鄉后榆林村村民李輝的生活直到駐村工作隊的進駐才出現轉機,讓他重燃生活希望。通過實地調研和民意調查后,駐村工作隊決定幫扶李輝搞養殖業。到2016年,李輝家的羊存欄達200多只,通過養羊,李輝徹底告別了貧困,走上了致富路。2017、2018年兩年羊肉市場行情看好,李輝連續兩年收入突破10萬元,成為全村致富的榜樣。在他的幫助下和帶動下,村民們克服了“等、靠、要”的思想,有勞動能力的每家都養羊10只左右,實現了增收致富。
全縣堅持高起點、高質量的工作原則,通過選樹致富奔小康的典型,并積極為典型的成長成熟搭建舞臺,使典型真正叫得響、過得硬。通過推廣先進典型經驗,不斷激發廣大群眾致富奔小康的精神力量,改變等、靠、要思想,凝聚向優秀典型看齊的動力,努力在奔小康的奮斗中當先鋒、做表率,達到“共同奔小康、一個不能少”的目的。
抓技能,發揮能人領辦“挪窮窩”
山陰縣岱岳鎮移民新村于2005年建村,全村638戶2500多人都來自全縣各個地方的偏僻小山村,這里沒有一畝土地,男人們多在外打工,婦女則在家料理家務、照顧孩子,如何讓閑在家里的農村婦女們,通過自己的努力掙錢養家呢?能人衛紅宇苦苦思索,并不斷探索,成立了山陰縣眾福緣手工加工專業合作社,充分利用雁北地區蒸苦豆豆香料、繡苦豆豆香包的民俗習慣,開始加工以當地生長的苦豆豆草為原料的“香包包”。在衛紅宇的帶領下,“小香包”做成了“大產業”,2019年合作社收入達到80萬元,帶動貧困戶10戶,戶均增收6000元。
全縣充分發揮科技能人、營銷大戶、種養大戶的領頭羊作用,帶動廣大群眾參與成立農副產品加工類合作社,提高農戶的組織化程度,強化合作社與入社群眾利益的緊密聯結。通過帶動廣大群眾發家致富,做出示范和樣板,起到了激發群眾發展的信心和動力的作用,帶動群眾“不等、不靠、不要”積極尋找致富路,加快致富發展奔小康的步伐。
抓產業,打造特色品牌“換窮業”
“有機旱作是山西農業的一大傳統技術特色。山西少雨缺水,保護生態、節水發展是農業的必由之路。要堅持走有機旱作農業的路子,完善有機旱作農業技術體系,使有機旱作農業成為我國現代農業的重要品牌?!绷暯娇倳浺暡焐轿髦匾v話精神指明了前進的方向,為山陰縣發展有機旱作農業提供了根本遵循。
山陰縣把創建有機旱作農業示范縣作為全縣升級改造傳統產業、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的主抓手,著力推進以滲水地膜旱地谷子為主的雜糧產業發展,為全縣農業轉型升級、農民富裕發展開辟了一條新途徑。
做法一:科技化引領,推動標準化生產。與山西農科院、中國農大、山西農大等高等科研院所合作,選用晉谷21號、壩莜11號等新品種,大力推廣滲水地膜穴播谷子種植模式,使山陰有機旱作農業走在了全市乃至全省前列。同時,嚴格落實國家有機農業標準,實行統測、統配、統供、統施,重點建設了北周莊鑫霏農業有機旱作谷子種植基地、合盛堡有機旱作農業富硒谷子種植基地、七里溝村旱作優質谷子種植基地等10個示范種植基地。2017年,山陰縣被評定為省級出口食品農產品質量安全示范區。2018年,山陰縣被確定為全省首批5個有機旱作農業示范縣之一。
做法二:規?;N植,促進農民增收致富。山陰縣土壤自然含硒量高出國家標準的20多倍,種植的小米硒含量為0.085。山陰特殊的富硒地理環境,使發展谷子產業具有獨一無二的潛力和優勢。依托山西省農科院9個研究所50多位專家教授的技術支持,采取“支部+聯合社+合作社+農戶”的運營模式,形成產前、產中、產后全要素聚集的農業產業化聯合體,有力地推動了滲水地膜旱地谷子產業的快速發展。從2016年的2萬畝,發展推廣到今年的8萬畝。截止目前,全縣累計推廣旱地谷子種植25萬畝,戶均收入1500元以上。全縣先后獲得“山西富硒谷子強縣”,“中國富硒小米之鄉”榮譽;2018年被省糧食協會授予“山西富硒谷子強縣”,2019年被國家糧食協會命名為“中國富硒小米之鄉”。
做法三:品牌化發展,提升市場占有率。全縣堅持“品牌就是資源、品牌就是市場、品牌就是生產力和競爭力”的意識,大力實施品牌戰略,認真做好特色農副產品“三品一標”申報認證,切實打響山陰縣農副產品商標品牌?!把汩T香”、“塞外火山土”“百匯農珍”加入了山西省小米產業聯盟;惠民小雜糧谷子取得生態原產地認證,黃花梁“塞外火山土”富硒小米通過國家認證。同時,通過電商、實體店、合同訂單等多種銷售模式,產品遠銷歐洲、東亞及東南亞地區,富硒小米也一躍攀升至高端市場,價格較過去翻了十多倍,最高賣出每斤近30元的價格,訂單源源不斷。
抓龍頭,帶動外出務工“轉窮路”
山西古城乳業集團有限公司是山西省“513”工程省級扶貧龍頭企業,現有注冊資本8580萬元,總資產7億多元,年加工能力將達到35萬噸,2019年完成銷售收入9億元,實現利稅7000萬元,帶動困難群眾就業700戶,人均增收1.1萬元,參與入股分紅的困難群眾724戶,2019年人均分紅780元。
全縣秉持“強龍頭、帶農戶、培發育、創品牌”的發展理念,支持企業承辦合作社,以“企業+合作社+農戶”的方式經營,不斷提升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適應市場能力和帶動農民增收致富能力,促進龍頭企業和合作社做強做大,深入推進農村產業革命,實現鄉村振興和農民增收,助推全縣奔小康的步伐走得穩、走得實。
抓黨建,促進貧困群眾“拔窮根”
以山陰縣合盛堡鄉合作社聯合社黨支部為統領,以山陰縣惠牧源農牧專業合作社為龍頭,以合盛堡鄉奶牛養殖協會、合盛堡鄉小雜糧種植協會、合盛堡鄉瓜果協會為服務體系,山陰縣盤活了周邊楊莊、來遠、西雙山、東雙山、陳家嶺等8個村的1.5萬畝土地,吸納社員2000多戶,其中建檔立卡貧困戶55戶,形成了種植—養殖—加工—采摘—銷售于一體的內部循環和產業融合發展新格局,構建起了產前培訓、產中指導、產后服務的全程社會化服務體系,2019年,實現產值2140萬元,入社農戶人均收入2萬元,有力帶動了群眾增收致富。
黨支部是合作社的堅強戰斗堡壘,產業延伸到哪里,黨的基層組織就延伸到哪里。山陰縣在開展黨建促鄉村振興工作中,充分發揮基層黨組織的領導作用,突出黨建與特色產業發展深度融合,讓合作社挑起脫貧重擔,有效地推進了產業落地見效,更好地激發了群眾致富奔小康的內生動力,逐步走出一條“黨支部+聯合社+協會+合作社”脫貧增收的新路子。
“小康不小康,關鍵看老鄉?!鄙疥幙h將進一步深入貫徹學習習近平總書記關于鄉村振興工作的重要論述以及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 ,重點在產業、就業、資產后續管理等方面下功夫,不斷推動鄉村振興工作走深走實,以優異的成績向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獻禮。
供稿:中共山陰縣委宣傳部
審核:靳濤
編輯:張冬梅